浮世繪起源於菱川師宣(?-1694)將刊本中的插圖獨立為單幅版畫,最初只有墨印與手工加彩,鈴木春信(1725-1770)於1765年完成多版套印的錦繪技法是另一關鍵性的躍進。雖然理論上也包括手繪的肉筆畫,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浮世繪多是指單幅版畫,但繪畫或插圖刊本始終都是浮世繪版畫的源頭活水。
浮世繪在江戶時期(1603-1867)茁壯、成熟、與極盛,也與江戶這個新興城市的文化,尤其是庶民的休閒生活密不可分,除了收藏賞玩,也成為名產伴手禮的最佳選擇。最早出現、也一直居核心地位的類型,是市民重要娛樂的吉原花街美人和歌舞伎劇場的圖像,相撲力士與中日文學故事等也常成主題,江戶後期更出現風景畫或取材於暢銷小說刊本的源氏繪等新題材,和當代的旅遊及文學風潮息息相關。
今日最受到矚目的應該是名家輩出的繪師與流派,他們不斷發展新的表現形式,風格來源涵括日本及中國的繪畫傳統、乃至由西方銅版畫與蘇州版畫所傳入的西洋技法。但版畫創作是由多人共同合作,支撐繪師完成華麗細膩的展現,也需要有技藝熟練的雕工與印工。在出版文化發展蓬勃,社會需求大增的背景之下,出版商間競爭激烈,也可看到結合不同類型的新創意,像是在風景畫背景前疊現歌舞伎人物或源氏繪的系列企劃。
這是一個鉅變的時代。政體變革,社會動盪;對「文明開化」的渴望促使日本積極向西方學習,交流頻繁。當浮世繪透過貿易與博覽會傳向歐洲,並開始慢慢對西方藝術產生影響之際,國內則熱烈歡迎各種來自西方的新事物與制度。
向來對流行敏感、捕捉新奇事物的浮世繪,當然也馬上反映了這些變化。洋樓、鐵道、與光影進入了風景畫、名所繪中;美人則穿上華麗的洋服。但銅版、石印、活字、寫真等印刷技術也源源傳入,以新穎的視覺效果或低廉的價格,對傳統木板刻印產生巨大的威脅,部分浮世繪繪師轉而嘗試新技術,更多則是與新興媒體如報紙和雜誌合作,除了單幅版畫之外,也為畫報定期繪稿。
當然也催生了新的浮世繪類型,像是時事錦繪與諷刺畫,或用聳動的方式描繪羶色腥的社會事件,或以誇張的手法傳達對於不公義的針砭。戰爭繪也可視為時事錦繪的一種,邁向現代化後的日本開始積極對外擴張,參與國際事務,中日甲午戰爭的發展與勝利吸引全國人民目光,不斷隨戰情更新的錦繪成為暢銷的保證。可惜這已經是迴光返照,在日俄戰爭時,浮世繪已經全面衰退,逐漸向「新版畫」蛻變。
四月下旬本館將推出甲午乙未戰爭錦繪的特展,請來看明治浮世繪如何持續緊貼社會脈動,又展現跨入現代的新元素。